首页租赁 500万辆新能源下线,比亚迪解答了一道证明题

500万辆新能源下线,比亚迪解答了一道证明题

2023-08-11

谈及过往创业心酸,王传福几度哽咽。

印象中,他曾有三次落泪,第一次是因为研发人员流失,第二次因为云辇技术,第三次则是8月9日的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现场。

伴随着音乐的轰鸣声,比亚迪将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——高端品牌腾势汽车N7,顺势交到了得到品牌创始人罗振宇手上。

作为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汽车品牌,比亚迪用了整整二十年完成了一道证明题:比亚迪可以,新能源可以,中国品牌也可以。至于中国能否诞生出世界级品牌,这是比亚迪留给大家的下一个命题。

一把辛酸泪,满纸荒唐言

“一个做电池的,怎么会造车?”

提及比亚迪漫漫造车路,就不得不从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%股份开始。

彼时,亚洲经济危机的余温尚未抹去,非典带给大众的伤痛仍在蔓延,一心扎根电池行业的比亚迪已经在全球崭露头角,并拿下40%镍镉电池的市场份额,伺机进入手机锂电池行业。

500万辆新能源下线,比亚迪解答了一道证明题

正当大家以为比亚迪躺平之时,王传福却突然宣告“进军汽车行业”。看似“疯狂”的举动让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,港股股价大跌。

借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比亚迪刚从电池行业转到汽车行业时,各种质疑和嘲笑声都扑面而来。”

对于比亚迪而言,收购一家濒临破产的汽车制造商是一场冒险,尤其是在没有经验可谈的情况之下。不管在技术路线选择,产品投放,还是服务上面,比亚迪苦不堪言,称其为“至暗时刻”。

世纪初的国内汽车市场刚刚兴起,燃油车大行其道。外界对于比亚迪推出的新能源车型,更多是充斥着“看不懂、看不上、看不起”的质疑目光。

2005年9月,比亚迪推出首款汽车——F3。因外形酷似丰田华冠,被外界打上“抄袭”的标签。面对外界质疑,王传福解释:“F3是吸收了大量日韩汽车工业的成熟经验,采用了大量的非专利技术打造而成的,因此不涉及任何知识产权纠纷。”

2008年发布全球首款量产插混车F3DM,搭载全球首创DM混动技术;到2018年,比亚迪DM技术发展到第三代。历经十年的钻研,比亚迪期待的“春天”仍未到来。

不可否认,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首次突破百万大关,被称为“元年”,但留给插混车市场的空间微乎其微。

“真的差点走不下去!”王传福在活动现场回忆,市场空间缩小,插电混动技术不被认可,让比亚迪从内到外都遭受了巨大的非议。

这场关乎生死的“赌注”,比亚迪变得步履艰难,王传福却依旧选择“咬牙坚持下去”。

这场不确定的未来,比亚迪赌对了

“许多中国品牌,都和比亚迪一样,也有不被认可,不被看好的经历。2019年是比亚迪最艰难的一年,当时比亚迪只有一个目标,就是活下去。背后的心酸和不易,只有我们自己更清楚。”
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经历了2019年的低谷,比亚迪终于在2021年迎来转机。

这一年,搭载DM-i超级混动系统的宋PLUS车型应运而生,一经上市投放便“火爆”整个插电混动市场。毫不夸张地说,比亚迪依靠这一技术带来了全新的市场变革,吸引着越来越的车企投入到插电技术的研发,助力该技术引入到主流市场。

中汽协数据显示,到2023年上半年,纯电动车累计销量271.9万辆,同比增长31.9%;插混车销量102.5万辆,同比增长91.1%。

生命不息,探索不止。面世近三年的DM-i超级混动技术确实屹立在技术最前沿,并帮助比亚迪搭建起了护城河,但这远远不够。

于是我们还看到,除了刀片电池、DMi混动等技术之外,比亚迪还接连推出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、易四方、云辇、e3.0平台等,历经层层技术更迭,牢牢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。

王传福称,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最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,比亚迪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了20年,才迎来如今的高速发展。

从2008年第一辆F3DM发布,到2021年5月完成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,比亚迪花了13年;从100万辆到300万辆,比亚迪耗时一年半;从300万辆到500万辆,比亚迪只用了9个月。

理科出身的王传福,一直坚信“技术为王”的信条,也由此,比亚迪打从一开始就确立了“早投入、敢投入、咬牙投入”的口号。从2002年进入电池市场,到混动技术研发,比亚迪至今已累计投入高达千亿资金。

“在近12年中,比亚迪有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,甚至很多时候还是净利润的3至4倍。”

说到那几年经历的酸楚,王传福开始哽咽“许多人在笑我们,这是在烧钱”,待情绪舒缓后继续说到,“要把车造好,要发展新能源汽车,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。”

如今,比亚迪拥有工程师数量超9万名,11座研究院,平均每个工作日申报专利达15项。2023年,比亚迪还将继续招聘3万名应届生,其中研发人员占比为80.8%。

新能源汽车时代,品牌想要走得长远,技术是第一筹码。

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引领全球

第500万辆下线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比亚迪已经登顶全球第一大新能源“销冠”,也意味着中国车企正展现出引领者的姿态。

前来参加此次大会的人员一定记得,在比亚迪大楼前的空地上摆放着众多友商品牌车型,包括一汽、东风、长安、上汽、广汽、长城、吉利、蔚来、理想、小鹏,层层排列,场面蔚为壮观。而更吸人眼球的还有后面“在一起,才是中国汽车”几个大字。

曾几何时,海外汽车制造商凭借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绝对掌控,让自主品牌一度沦为“换壳车”的廉价代表。当合资车企不断收割市场和利润之时,留给自主品牌的只剩喝汤的权利。

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当曾经的统治者们还在为电动化转型踌躇之时,一大批自主品牌乘着新能源的东风,依靠电池续航和智能化技术,开始逐渐占据上风。

从大众增资小鹏汽车,奥迪与上汽签署备忘录,到传出旗下捷达购买零跑纯电技术,再到丰田与广汽合资研发自动驾驶出租车。电动化浪潮下,自主品牌在技术上的优势尽显,让跨国车企们倍感压力。

这一角色的转变,逃不开一个既定事实。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,有超过60%的新能源汽车是在中国进行生产销售,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70%,以及全球超63%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。

“中国已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完备的产业链,”王传福预言: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60%;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在2025年将提升至70%。

中国车企们如同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,正齐心协力改写我国汽车行业“大而不强”的历史,向着“创新强国”大跨步迈进。

正如王传福在发言中所说,比亚迪将与同行携手并进,共同打造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,为全球汽车工业变革注入中国汽车力量,以领先科技助力全球实现绿色梦想。

相关阅读:

运动感十足 皇冠SportCross特别版预告

全新宝马5系等 2023古德伍德速度节前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