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产经资讯 新势力,还是臭搞技术的能赚钱

新势力,还是臭搞技术的能赚钱

2024-07-27 1289

文|Grace


想不到吧,到目前为止持续保持盈利(一年以上)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,整个地球就两家——比亚迪和特斯拉。


别看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火了这么多年,把燃油车这个落后糟粕挤到墙角暴卒瓦(Cei),实际情况却是“网上没输过,现实没赢过”。


不管咋说,传统车企还有燃油车业务养家,白手起家的新势力日子是真的难,一年撑死了二三十万辆的规模,再扣掉资产折旧、原材料成本、人工运营成本和营销费用,说入不敷出毫不夸张。



现阶段,新势力想纯靠卖车挣钱希望不大,不过已经有几家摸索出了技术变现的新门路,眼瞅着就快走上人生巅峰了。


比如“坚决不造车”的华为车BU,已经靠智选车模式实现了半年度盈利。以及蔚来换电联盟、小鹏与大众联姻,零跑对Stellantis技术输出……等等,这些案例反复印证了一句话,卖车不如卖技术。


原来臭搞技术的,才是古希腊掌管赚钱的神呐。


卖得越多亏得越惨?


我们先回到今年4月,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说了一句大实话:中国车市的价格战是打不完的。


他当时分析:2023年中国2600万的乘用车销量,如果是十家公司来分,一家260万辆,日子会过得很滋润。但实际上国内有规模的车企至少60家,僧多粥少,不去争就吃不上饭。


虽说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必然,但是这个过程不会很快结束。因为主机厂轻易倒不了,所以达到终极状态之前,降价压力一直在,大家只能卷下去……


听上去是不是蛮绝望的?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,销量、份额和营收、利润之间,原本的平衡被降价打破了,卖得越多可能亏得越惨。


前段时间的2024融中夏季峰会,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评价如今的车企现状,说很多车企希望油车和电车两头兼顾,结果是两头都很难赚钱。所以对很多车企来说,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目标,现阶段就是抢占份额,谈盈利太远了。


必须另辟蹊径?!


但是新能源车企不赚钱,不代表产业链上别人赚不到钱——去年,宁王轻松实现了441个人生小目标,比迪王足足多赚了141亿。


厂商赚得不如供应商多,不是汽车行业特例,家电、手机、PC,都差不多。联想贵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,一年净利润10亿美元,而英伟达和微软的净利润分别是297亿美元和723亿美元。



所以华为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,就立志做“中国的博世”,而不是成为另一家汽车企业。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,博世2023年销售额916亿欧元,息税前利润48亿欧元。


即便是作为新能源车企领头羊的特斯拉,也没打算这辈子靠卖车挣钱。


马斯克不止一次表示,特斯拉可以零利润卖车,和自动驾驶收入相比,传统的汽车销售利润不值一提。


今年5月美国银行发表过一份报告,说如果特斯拉的FSD在中国获批落地,2030年特斯拉每年在这一项业务上的利润就能达到20亿美元以上。


木头姐之前也做过预测,她认为特斯拉的Robotaxi业务毛利率能达到80%-85%,因为靠软件赚钱,比卖硬件的利润大太多了。

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对于超充和FSD,特斯拉一直持开放态度,张开双臂欢迎友商,share的人越多,它赚得越多。


熬了好久终于熬到今天


所以,在造车这件重资产的买卖里,靠技术输出这种轻资产模式,正被华为、蔚来、小鹏和零跑们发扬光大。


当然这个钱不是谁都能赚的,至少在特定领域您得筑起高高的技术护城河,而要达到这个效果,前期得耐得住寂寞,做好成为最惨的人的准备。


在余承东内部宣布华为车BU实现了半年盈利之前,过去5年车BU一直是华为内部唯一的亏损大户,直接投入7000人,间接投入1万人,一年烧掉十几亿美元的魄力,不是谁都能有的。


成立车BU之初,华为高层计划“六年不设盈利目标”,直到2023年初,余承东给出的预期还是2025年有望盈利。


不过今年一季度开始,智选车和车BU已经全部扭亏为盈,据自媒体《云见Insight》的消息称,上半年华为车BU的收入近百亿元,超过去两年收入总和。



在华为汽车业务的三种模式中,智选车的含华量最高,华为除了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,还参与产品定义、营销服务和渠道销售,绑定程度越深,分得的收益也越高。


和其他供应商的方案相比,华为的智驾、智舱解决方案成本和报价高得多,体验虽然也更好一些,但如果不是深度绑定,车企不会心甘情愿为之买单。


更重要的是,问界模式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给奇瑞、北汽和江淮,变成智界、享界和尊界,车也越卖越贵,利润自然越来越高。


前不久,华为以25亿元把问界商标转让给了赛力斯,虽然余承东嘴上说着卖少了,但是心里肯定早就乐开花了。


因为,“四界”的商标都转让给了合作车企后,华为车BU能更加安心地做“中国的博世”,卷价格的事儿统统留给车企们,自己踏踏实实靠技术赋能赚钱,岂不美哉?


技术饭,真香


不造车的华为靠卖技术挣到了钱,已经进入造车围城的新势力们,也在积极运作卖技术挣钱的业务。


首先就是多年被质疑烧钱无底洞的换电业务,已经成为蔚来的招财猫。



去年底开始,长安、吉利、广汽、一汽、奇瑞、江淮、路特斯七家车企先后加入蔚来的换电联盟,再加上自家的新品牌乐道上线,规模效应下,换电站建设成本越来越低,翻台率越来越高,蔚来的2443座换电站眼瞅着就能为家里挣钱了。


坚持立“自研标签”和“技术人设”的小鹏和零跑,也找到了变现途径,分别牵手大众汽车和Stellantis,成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。



就在前两天,大众工程师团队入驻小鹏总部的照片在网上刷屏,很快双方官宣,正式签订了电子电气架构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,小鹏将用自己的技术“武装”大众电动汽车的灵魂,两家精英工程师团队联合办公,只为能在24个月内实现车型量产。


虽然小鹏汽车今年一季度亏损继续,但是同比收窄了41.5%,且整体毛利率重回两位数——靠的正是高达10个亿的“服务与其他收入”这些非造车业务。


何小鹏亲自公布的数据显示:一季度小鹏汽车的平台软件收入超过1个亿,下半年和大众达成的电子电气架构合作也开始计入收入了。


有类似操作的还有零跑汽车。


朱江明对零跑的设想就是“未来不仅是一家整车公司,也是一家核心技术输出公司”。


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合作不仅能提升技术平台的复用率,实现全域自研的规模化优势和成本控制优势;更重要的是,能利用国际企业的海外市场资源,帮零跑挣到出海的钱。



两个月前,零跑和Stellantis成立的合资公司零跑国际正式组建完成。预计今年9月开始,欧洲将销售零跑T03和C10两款电动车,2028年之前还会推出四款车。


在朱江明的畅想中,未来海外市场一年就能给零跑贡献10万辆的销量。


结语


相比重资产造车,轻资产的技术输出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。当然了,技术变现也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。


合适的“买方”不好找,灵魂伴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。你看特斯拉,喊了多少年FSD授权许可,在谈的友商也不止一家,但是至今没人真正下单。


但是不管怎么说,技术赋能的确可以让苦苦挣扎的新势力们,看到希望。